时间:2023-05-17 15:12:44 | 浏览:1233
国是直通车 侯雨彤 制图
文/庞无忌
过去几十年,中国制造的崛起对国际老牌制造业的“工匠神话”发起挑战,不过,“老店”也在不断加快脚步。作为日本制造的代表之一,东芝在中国市场的业务调整正是这一时代变化的缩影。
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东芝一口气展出了6件前沿性展品:纯氢燃料电池系统H2RexTM、SCiB™锂离子电池、重离子癌症治疗技术展区、大功率半导体IEGT、3D超声波检测设备、FLEXAIR空调室内机。
这与人们印象当中售卖冰箱、电视、洗衣机的东芝已经大为不同。
东芝(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宫崎洋一在进博会期间,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表示,东芝过去是一家B2C的公司,近些年来通过战略转型,已经完全变成了一家B2B的公司。目前东芝中国营收最大的来源之一是半导体。
针对近期东芝大连公司关闭的消息,宫崎洋一回应称,大连这家公司建于30年前,其生产的产品已逐渐完成历史使命,就像一场“毕业仪式”。如果以此得出“东芝会撤出中国市场”的结论,那完全是无稽之谈。中国业务在东芝集团中占比高达15%,是整个集团在日本本土之外的最大的市场。
宫崎洋一在进博会展台上介绍商品 受访者供图
国是直通车:中国市场上,东芝的冰箱、洗衣机等白色家电已经不很容易看得到。进入中国49年,东芝中国的业务有怎样调整?
宫崎洋一: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过“Toshiba,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广告曲,留下了挺深的印象,所以一提到东芝,就会联想到白色家电。
东芝在1972年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开始进入中国。上世纪80年代时,东芝确实以将家电产品普及到中国而提高了知名度。过去这些年,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本土家电品牌也变得很好、很强。随着整体东芝业务结构的调整,东芝逐渐淡出了B2C,不再面向个人用户提供产品,现在东芝主要是一个B2B的公司。
这种战略性的调整,不仅是东芝独有的,不少传统日企,比如:日立、三菱电机等,以及其他的国际公司,比如:美国的GE、欧洲的飞利浦等,也都经历过。
进博会上的东芝展台 受访者供图
国是直通车:最近我们注意到东芝大连公司在9月底已经结束生产,进入关闭清算流程。网络上有声音认为,这是东芝意欲撤离中国市场,是这样吗?为何做出这一决定?
宫崎洋一:首先,我想就这一点做一些正式澄清,因为我们关闭了东芝大连的一个工厂,有些社交媒体就说东芝要撤出中国,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关闭的这家大连工厂建于30年前,当时工厂周边还是工业区;经过30年发展,工厂周围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周边厂房大都被住宅取代,在住宅区中间孤零零设一个工厂本身就有些不合理。
其次,这个工厂建于30年前,这些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里生产的产品也逐渐完成历史使命。加之,工厂设备已经比较老旧,经过慎重的考虑,我们决定关闭大连工厂。
这只是东芝在大连的其中一家工厂。其实我们在大连还有其他的投资,比如:跟中国合资的一家生产铁路机车牵引设备的工厂。双方仍在继续加深合作。
我们的员工以及一些大连当地人,对我们关闭这个工厂更多是感叹和依依不舍,毕竟已经陪伴当地30年了。如果以人为喻,这个人经历了一场“毕业仪式”,于是这段经历宣告结束了。
目前对东芝整个集团来说,中国市场的营收占比大约在15%左右。中国是东芝集团在海外最大的一个市场,对我们极为重要。
国是直通车:今年,东芝在杭州钱塘区举办了新的开利空调基地启动仪式,加之大连公司的关闭,这是否意味着东芝是否会调整在中国的布局?
宫崎洋一:杭州基地其实不能叫新建,而是翻新重建。只是它并没有在原址上新建,是搬到了附近一个比较近的地方新建工厂。
翻新的原因是订单比较多,已经超出了原有生产线的负荷,无法满足中国市场订单的需求。所以直接在附近选址,盖了一个新的工厂,这样供应链不用做太大转移。
国是直通车:您提到供应链,东芝在投资时,对供应链有哪些考虑?
宫崎洋一:今后如果有投资或者建厂计划,会非常重点考虑供应链问题。以中国为例,长三角区域,包括上海、苏州、常州、昆山一带,供应商数量非常庞大,产业链完备;其次在珠三角的广州、深圳等地区,供应链上下游的厂家也非常集中,对企业来说,在这些区域投资会很有帮助。
国是直通车:作为日本制造的代表,东芝怎么看与中国制造企业的竞争和合作前景?
宫崎洋一:近30年来,中国企业的制造能力突飞猛进,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也非常好,可以说有了非常惊人的进步。
目前日本和中国的企业,在不同的领域会有各自的优势,今后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补充对方的短板。
比如,现在东芝在半导体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在晶圆方面。半导体领域整体来说,不管是前道工序还是封装等后道工序,东芝都有常年的积累。
今后,如果中国企业慢慢发展起来之后,其实也可以在其他方面加强合作。目前电子元器件对东芝集团在中国的营收贡献最大,约占营收的四成左右。
国是直通车:东芝进入中国接近50年了。近年来,您对中国营商环境的感受如何?有何建议?
宫崎洋一:过去在部分产业领域,外国企业必须要跟中方合作伙伴共同来投资,才能进入。不过,近几年中国准入门槛不断降低,去年中国政府也发布了外商投资法,从法律层面上明确,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企业都享有同等机会,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对于营商环境的提升,我们考虑主要有三个方面可能影响外商投资:
一是税收方面的优待政策,比如建厂几年之内,采取免税支持,这对企业很有吸引力。
二是投资项目所在地的周边是不是有完整的供应链,是否能够便捷地提供零部件,这也非常重要。
三是基础设施的完备,比如稳定的电力和水供应、交通运输等等,对生产影响也很大。
来自:国是直通车
编辑:陈昊星
责编:周锐
国是直通车 侯雨彤 制图文/庞无忌过去几十年,中国制造的崛起对国际老牌制造业的“工匠神话”发起挑战,不过,“老店”也在不断加快脚步。作为日本制造的代表之一,东芝在中国市场的业务调整正是这一时代变化的缩影。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东芝一
经济全球化正遭遇逆风逆流。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大冲击,世界开放处在十字路口。“其实从英国脱欧开始,一些国家便陆陆续续出现了民族主义抬头的倾向,贸易摩擦也有所增多。对于我们这种在全球开展业务的跨国企业来说,这确实
(第四届进博会)访谈|东芝(中国)董事长:中国是东芝最为重要的海外市场中新社上海11月8日电 (记者 庞无忌)过去几十年,中国制造的崛起对国际老牌制造业的“工匠神话”发起挑战。中国市场的成熟和升级在增加吸引力的同时,也让这些“老店”不断加快
(中国这十年)东芝(中国)董事长:中国是东芝半导体业务最重要的市场中新社北京6月2日电 (记者 庞无忌)伴随中国制造的崛起,曾经风靡一时的老牌“日本制造”近年来似乎声量变小了。在对多家企业的采访中,中新社记者发现,许多传统日企的确进行了战略
从美的退休前,何享健回顾道,他一生“最得意”的不是创立了美的,而是促成了美的与东芝的结缘。在1998年之前,美的还是跟在春兰、志高等空调企业后面亦步亦趋的“小弟”,直到东芝将一个绝佳的机会“送”到美的面前。由于运营不善,东芝要出售其顺德压缩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郑栩彤继2013年东芝大连液晶工厂关闭后,东芝大连有限公司(下称“东芝大连”)也即将撤出中国。9月11日,时代周报记者从多名东芝大连员工处了解到,该工厂目前正面临清算,9月末将停止生产,当前部分员工已不再上班。“我
东芝2021进博会展台来自日本已有超百年历史的东芝,是一家业务多元化的企业。在进博会展台,东芝主要展出了代表东芝的主要业务方向的6件产品,分别是:东芝纯氢燃料电池系统H2Rex™、SCiB™锂离子电池、重离子癌症治疗装置、大功率器件IEGT
东芝冰箱各区售后服务热线号码2022已更新(2022更新)东芝冰箱售后服务维修电话:〔1〕400-0708-890〔2〕400-0708-890东芝冰箱24小时售后客服〔1〕400-0708-890〔2〕400-0708-890东芝冰箱售后
通讯员 祝彬揭秘探索『星』生活,1月23日通程电器东塘旗舰店,隆重开业发布东芝品牌新品星级料理冰箱与热泵洗烘一体洗衣机东芝冰箱芝味系列GR-RM631WE-PG1A2,东芝洗衣机芝护系列DGH-117X6DZ通程电器总经理柳植、通程电器副总
只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东芝冰箱的质量是公认的好啊!1930年,日本首台电冰箱诞生,而这台电冰箱就是东芝制造的,算下来,东芝冰箱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其在技术上的沉淀和品质的把控,都是数一数二的。东芝冰箱作为一款日式冰箱,它有一个特点就是追
东芝制造了亚洲第一台彩色电视50年前的1965年,当第一台电视从深谷工厂生产下线时标志着日本乃至是全亚洲终于可以制造出彩色电视,而这台电视背后的则是一个至今依然让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东芝。诞生于1875年的东芝距今已有146年的历史。由东京电
11月8日,据《日经中文网》报道,围绕东芝重组方案,获得优先谈判权的日本国内投资基金“Japan Industrial Partners”(JIP)已提出正式收购方案。其核心内容是由十几家日本企业出资,基于当前股价,以2.2万亿日元(约
【日媒:东芝将以8.7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东芝开利股份】财联社2月4日电,日经亚洲报道称,东芝计划以1000亿日元的价格(约合8.69亿美元)将空调业务东芝开利公司(Toshiba Carrier)的股份出售给美国开利公司(Carrier Co
【文/观察者网 吕栋 编辑/周远方】美国东海岸输油“大动脉”——运营商Colonial Pipeline刚交完赎金恢复运营,该国东南部油品短缺情况尚未缓解,肇事黑客组织“黑暗面”(DarkSide)又盯上了日本企业。 当地时间5月14日,据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闫晓寒 卢晓 北京报道从2015年陷入财务造假漩涡以来,东芝一直受困于财务和治理危机。尽管东芝此前就未来发展方向提出过多种提案,但均因未与股东达成一致频频受阻。6月2日,东芝发布的